微信扫一扫
济南公交驶入新征程,75年公交车换代升级见证省会蝶变
济南公交驶入新征程
75年公交车换代升级见证省会蝶变
人民至上 / 砥砺奋进 / 再启新程
1948年济南解放,这一年,华东运输公司济南分公司市内客运营业所成立,这标志着济南国有公交的初创,从此,济南公交事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扬帆起航。从1948年到2023年,经历了75年的变迁,济南公交就像一个城市的记录者,丈量着不断拓展的城区。而济南的公交车也经历了数次蝶变,并用自身换代升级见证着这座省会城市的发展进步。
初创时期(1948-1965年)
1948年济南解放后,解放军华东兵团作战部军管会组建了华东运输公司济南分公司市内客运营业所,济南国有公交企业由此诞生。当时的营业所仅有营运车辆7部,上图的金刚车就是利用缴获的国民政府公务车作为济南的公交车,是济南公交最早的营运车辆。
济南解放初期,由于汽车油料供应不足,公司将部分汽油车辆改烧木炭和石炭,这种车带有“火烧心”炉子,尖形的车头向前凸出,被许多老济南人形象地称为“大鼻子”。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济南公交人为了解决油料紧张难题,自行改装成功了以沼气为燃料的公共汽车。
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济南公交事业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歇。济南公交从1964年开始,自己装配客车。1965年7月,在技术、装备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济南公交试制装配客车成功。
1965年,公交运营车辆达到97部。
曲折前进(1966-1978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1976年间,济南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十年间新增车辆仅110部,虽然车辆有所增加,但管理秩序混乱,并没有充分发挥公交车辆的作用。
1976年,为解决市民乘车难问题,济南市政府决定建设无轨电车。1977年初,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配备ND561型南京产铰接电车20部。当时使用的铰接型车辆,也叫“大通道”,中间有帆布连接着,车长近15米,大电机驱动,最大承载量约180人,这在当年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老照片中感受到开通时的热闹场面,路两边被围观市民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好奇地注视着这些庞然大物。
1978年初,济南公交保有公交车约150辆。
改革发展(1978-1999年)
1978年开始,济南公交自行研制铰接车,公交事业发展加速,车辆陆续增加,车型不断更新。
1980年至1985年间,购进10部SK561型上海产铰接式车辆。1992年,济南公交共拥有营运车辆880部。
1993年,国产双层公交车亮相济南,运行在“特1路”线上。1996年,济南“特2路”公交线开通,采用香港赠送的双层巴士,方向盘在右侧。
1994年,济南开始采用无人售票车辆。
1997年10月,济南公交首批空调公交车投入K50路运行。该车采用独立车用空调,配软座椅,明亮宽畅的车窗特别适合观光。当时很多人都来乘坐空调车,体验舒适的乘车环境。
1999年,济南公交购置济客、黄河等多种类型营运车辆300部,营运车辆总数达到1456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水平。
开拓创新(2000年至今)
2000年,济南公交为配合济南市“蓝天工程”,对公交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治理,研制、改造了可以使用天然气的双燃料车。
2008年4月起,济南公交BRT线路陆续开通。采用双侧开门BRT公交车,双向内车道运行,配合使用12米与18米豪华车型,公交车体更具人性化设计。济南公交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9年,济南公交以迎办全运会为中心任务,在全面实施公交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高工程的基础上,提升车辆装备水平,推进绿色公交建设。2009年10月16日晚,济南公交出动1300多部公交车疏散全运会开幕式观众,创造了没有轨道交通支持下45分钟疏散3.8万人的纪录,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全运会保障任务。
作为我国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09—2013年,济南公交率先大规模推广使用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按照“高配低维、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标准,投运柴油-电动、LNG-电动、CNG-电动等混合动力公交车500辆。
2015—2016年,济南公交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累计采购新车1001辆,其中新能源车874辆。从2017年开始,济南公交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空调车。2021年底,随着首批690辆新式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行,济南中心城区公交车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比例达到100%。
公交车成了亮丽风景
近几年,济南公交车辆日新月异,从新式纯电动公交车辆到“红奔奔”双层公交,从“红墩墩”小巷公交,再到双层观光巴士“大橙子”,济南公交在补齐线网的同时,用个性化车辆为泉城街头增添了流动的风景。
75年,泉城市民见证了公交车的不断升级与革新;75年,公交车见证了祖国车辆技术的进步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济南公交也将持续做好车辆运行工作,丰富泉城的城市元素,也更好地承载市民共同的记忆,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